回應李永得「公共必須分治」 倡議:讓華視董事會與公視脫鈎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5 月 20 日,公共電視台董事會召開並如期改選,不出所料由先前媒體預估的胡元輝當選第七屆董事長,原本在朝野毫無共識的爭執杯葛下,一再延宕改選無期的公共電視董事選任,竟然火速定案,令人錯愕不已,諷刺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的塵埃落定,竟是因為同屬公廣集團的華視連連出包所促成。這也意味著華視經營不善的問題,已嚴重到朝野都無法忽視,必須捐棄成見來加以解決的局面。

由於公共電視佔有華視持股約百分之八十,依照過去不成文的慣例,在公視董事會成立後,接著就是華視董事會的改選,華視的 15 席董事,就有 11 席來自公共電視董事會,而公視董事長也就順理成章兼任華視董事長,胡元輝先生當選後也聲稱希望比照辦理。然而,這種依慣例行之的經營模式,到底能提升多少公視積弱不振的收視表現和華視每下愈況的累累負債,我們要在此打個問號。畢竟,打從 16 年前,華視將數百億計的媒體資產交託給公廣集團,用同樣的董事會營運模式來運作任務使命不同的電視台,正是造成華視如今嚴重虧損、進退失據的主因,如果模式不變,成立新的董事會將只是換湯不換藥,華視依舊陳痾難治。

為什麼華視董事會與公視董事會脫鈎處理,董事長專職分治有這麼重要?這要從電視台定位不明、華視董事會成員結構與需求脫節、和經營團隊異動頻繁,經營迷航三種情況來看:

一、華視定位不清 與公共電視有別
首先,華視因為電視台在當年民進黨要求黨政軍退出三台的前提下,率先成為公廣集團的成員之一,然而直至目前為止,華視尚有 17%的股份為民間所有,並未如期完成公廣化,政府因而無法提供華視因公廣化所需的資金補助,華視只能如商業電視台一般自負盈虧,卻又受限於身為公廣集團成員的種種法規限制無法放手一搏,從而失去與其他電視台一較高下的競爭力,不公不民定位不清,在面臨如今媒體環境巨變下掙扎求生,負債已來到 30 幾億,成為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更無法有效發揮公共媒體應有的職能。

二、華視董事會成員結構與實際需求脫節
公共電視的董事會組成有其依據,囊括學者、弱勢、族群、公益團體代表、影視創作者等,人選規劃符合公共電視的組織需求,無需納入商業考量。但華視卻必須在艱困媒體環境中自謀生路,董事會需要的是有商業管理經驗和專業的人士,來監督及襄助經營團隊,兩者任務需求有明顯的落差。然而多年來,華視董事會幾乎是由公視董事會成員照樣搬運過來,成員操守品格或許無可挑剔,但商業經營非其專才,用與公共電視治理同樣的思維來管理華視恐怕就失之偏頗,不但無法命中要害提供真正有用的建議,還可能產生處處掣肘的效果,不同的營運邏輯就需要不同的董事會,董事長自然也不會是同一人,其理甚明。

三、經營團隊異動頻繁,經營迷航
華視經營團隊不斷更迭,加入公廣後十六年來更換了十任總經理,對於公司發展造成不可抹滅的不良影響。高層受命於董事會,下一屆董事會的決策對華視未來經營至關重要,為了不再重蹈覆轍,面對華視的鉅額赤字以及千頭萬緒的改革之路,必須組成實事求是的董事會,遴選出勇於任事、資歷齊備、兼具公共媒體理想的總經理,以創造良好績效,協助華視走出低谷。值此非常艱困之際,從治理角度看來,經營團隊全力以赴都未必能力挽狂瀾,董事長任重道遠豈能分心,專職而非兼任實在有其必要。

日前,文化部長李永得在立院答詢時主張,公廣集團未來方向要朝向分立又有聯合的方式進行,但現在方式是中央集權,公共的東西如果中央集權便缺乏公共性,他甚至以南韓 MBC 公共電視的經營方式為例, MBC 是兩個基金會用商業方式營運,但營利不歸股東,而是回歸公司,用以提升公司和員工的品質。李部長本身擔任過公共電視總經理,對此顯有洞見並明確指出:「要公共必須分治」。 或許這就是華視未來定位和經營上可以參考的模式及方向。也是完成公廣化前的唯一生路。